2013年7月31日星期三

恢复帝制和帝王之相


恢复帝制和帝王之相  2013-05-28 01:40:48  [点击:164]

最近,有自称满清皇族后裔的人在京请愿恢复帝制,被网络舆论大加幽默了一番,因为这位皇族后裔自己也没弄明白他到底是哪一支皇亲。满清至今并不久远,算是近代历史,所以档案比较齐全,考证也并不是什么难事。据史载,清末代皇帝溥仪并无子嗣。清朝亡国之后,爱新觉罗族人多改汉姓金或罗,这个自称满清皇族后裔的爱新觉罗·复新说自己生于1935年,是康熙的十世孙,其祖父爱新觉罗·溥佐是道光皇帝曾孙、载瀛贝勒之子、宣统皇帝堂弟。

不过在此前,这位王爷曾介绍自己名州迪,说他是多尔衮的十世孙,溥仪的堂弟。其实,如果他真是多尔衮的十世孙,那他应该是溥仪的堂侄才对。网民们经百度搜索核对的结果发现,原来这位“爱新觉罗·州迪”和“爱新觉罗·复新”本是一个人。

好象当初有一个自称是睿忠亲王多尔衮失落在民间的十世孙是一个人,如果属实,他就是末代皇帝溥仪和堂弟,与溥仪平辈。不过现在他又说自己是圣祖十六子庄恪亲王允禄的十世孙,实际上允禄已经过继给了太宗的孙子,承泽裕亲王硕塞的儿子庄靖亲王博果铎,不能算圣祖的后裔了。但如果他确是庄恪亲王的十世孙,那他应该是溥仪孙子辈的。更可笑的是这个王爷还画蛇添足地说自己是溥佐的孙子,而溥佐是宣宗(道光)的曾孙。这个辈份倒是和上面说的吻合(溥仪孙辈),可他到底是圣祖一支过继给太宗的一支,还是宣宗一支的呢?还有,这个溥佐生于1918年,而这位金王爷出生于1935年,就是说,他出生时,他爷爷才17岁!

那就矛盾了,现在既然说是溥佐的孙子,那他就该是溥仪的堂孙了,怎么会是堂弟呢?这人好像自己是哪一辈份的都没弄明白,就是一个大忽悠。还有满族网友嘲笑说:装满族也就算了,装爱新觉罗家族做什么?装爱新觉罗家族还不够,偏要装作爱新觉罗宗亲会会长。岂不知,满族人认为“爱新觉罗”这个姓本身就不存在,是汉人强加的。

这是怎么说呢?难道历史教科书也都错了?是错了。据雍正第九代孙书法家启功先生说,这“爱新”原是女贞语,作为姓氏自金朝就有了,意译就是“金”,但那时并没有“觉罗”这两个字。“觉罗”是根据满语jir的音译,是“宗亲”的意思。“爱新觉罗氏”的正确称呼应该是“爱新氏”,也就是金氏。清朝时的习惯是把这个“觉罗”当作语尾加到某一姓氏上,也就是说,本来就没有这个姓,它是后人加改而成的。因为现在落实少数民族政策了,又因为是皇族姓氏,很多爱新氏就非常夸耀自己这个姓,也希望别人称他姓爱新觉罗;觉得这样称他是一种恭维,这实际很无聊。

所以即使是恢复帝制,满清复辟了,清室后裔也是多的很,还真的轮不到这位金王爷。但更多的网民则认为,恢复帝制,也要正宗的汉皇族后裔才行。于是姓李的呼吁恢复大唐,姓赵的呼吁恢复大宋,姓姬的呼吁恢复大周,但呼声最高的,要算是拥戴前总理朱镕基趁着还在人世,恢复大明!至于赞成恢复帝制的理由,最广泛的是“与其养活一群皇帝不如只养活一个皇帝”。这话乍一听也对,但再一琢磨就不对了,因为皇族也是要繁衍的,人口增长是个几何级数,按平均二胎不包括二奶算,二四得八,二八一十六,繁殖速度和老鼠差不多,别说计生委限制不了皇族,就是面对张艺谋的八个葫芦娃也没辙。

史书记载,明朝末年时,朱元璋的子孙已繁衍至100万人之多。以庆成王朱钟镒为例,至弘治五年末,已生育子女共94名。他的儿子们也都继承了父亲的非凡生殖能力,其长子的儿女总量达到70人。在庆成王儿女们数创纪录同时,孙子辈的人数也已达到163人,曾孙辈更多,达510人。就是说,庆成王的直系后代已达767人,以致“每会,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识”。明神宗朱翊钧执政期间,史称万历中兴,但在万历四十年时,各地方长官惊慌地发现,本地的财政收入已经不足以供养居于此地的皇族了。

作为明王朝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老朱家也确实是最幸福的群体。但李自成兵锋所至,朱姓王爷们却几乎没人能生存下来。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克太原后,“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接着又“闭门搜捕得千余人,杀之海子堰,若歼羊豕”。攻取大同后,代王朱传齐以下的4000多名诸王宗室皆被杀戮,仅山西一地,就杀掉朱家子孙10000多人。而张献忠所到之处,扫灭诸王更是他的主要任务,而且都是虐杀。明末起义军诛戮明皇室完全是斩草除根。明史记载:“凡王府宗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凡朱姓者,尽皆诛杀。”

又有网友考证,朱镕基世居长沙安沙乡棠坡,是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朱楩这一支。朱元璋共有24房子孙,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凡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的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为太祖所定,后一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火、土、金、水、木”五行顺序做偏旁的字,如“火”即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的偏旁。朱元璋为第十八房朱楩后裔制订的20个字是:“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所以,朱镕基父亲朱宽澍的宽字,祖父朱访绪的访字,以及朱镕基的名字,都是朱元璋在600年前亲自为他们取的。这些资料可以查《明史》。

所以,朱镕基一支的皇族先人能逃过明末这场大劫也是个奇迹。据《南方周末》久前报导,朱在退休后不久曾到安徽凤阳寻亲,随行官员透露,朱镕基曾遣开随从,独自详细阅览朱元璋史料。官员说,仔细比较朱镕基和朱元璋的长像,两人长得确实有些相像。这就有点捧臭屁了,因为《南方周末》上刊载的朱元璋画像,显然不是正宗,而且是临摹之作,摹本是明孝陵里公开展示的,供后人祭祀用的那张经过美化的画像。而正宗的写实画像,其实是在他的陵墓里,和马皇后画像并列的相貌奇丑,大下巴且脸上有麻子那幅。如果拿美化的这张来比朱镕基,那就根本没有共同之处,朱总理的容貌,反而与那张极丑的画像十分相似。

但这并不等于说前朱总理长相丑陋,实际上,大家都熟悉朱总理,他的相貌的确与众不同,属于奇相,也即“吉人自有天相”,过去叫帝王之相。什么是帝王之相呢,看看相书上怎么说:一是重瞳并瞳,二是“日角隆准”。“重瞳并瞳”,就是眼球里有双瞳孔,这当然是没有任何根据,顶多是白内障症状。“日角隆准”还贴点谱,日角的意思是说额头方正饱满,称为伏羲骨。“隆准”是指鼻子丰窿,鼻梁挺直,鼻准肥大,称为伏羲鼻,是主大贵的。《史记。高祖本纪第八》记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子。”司马迁说刘邦的长相不仅是日角隆准,左边屁股上还长了七十二个痣!总之,不是平庸之相。

历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的长相最有争议,《明太祖实录》上说他“奇骨贯顶雄姿杰貌”,“奇骨贯顶”,就是上面说的的日角隆准,作为乱世中的创业帝王,朱元璋自然是高大威猛,至于“杰貌”,则是说朱元璋相貌怪异,而不敢说成是丑陋。从多幅流传下来的画像看,可以确定朱元璋是长了大下巴,大耳朵,一脸麻子的丑八怪,而那幅慈眉善目的画像,并不是他真实的相貌。不过,幸亏朱元璋长相奇丑,这才给后人留下了真实的形象,因为以古代中国画师的技艺,依靠国画的白描技法,即使号称传神大师,也根本没可能将相貌平庸之人描绘成功。对肖像画家来说,最头疼的就是对象的长相平庸无奇没有特征,直白的说就是:丑人易画,美人难画。漫画家为什么几笔就把人描绘得维妙微肖?就是因为抓住了对象的特征,哪怕是戴幅近视镜,那也是个主要特征。

今天的中国,虽然帝制早被推翻,但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其实和帝制并无区别,党天下也好君天下也罢,都是专制,已经是专制了,何必还要再加个皇帝呢?所以我想请愿者的本意,可能并非是要恢复家天下,他要恢复的应该是君主立宪制,不过,中国从来也没存在过这种制度,怎么恢复呢?所以确切的请愿纲领,应该是建立君主立宪制才对。君主立宪制,本来是从专制到民主的一种过渡形式,在保障贵族的集团利益条件下满足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集团利益,又兼顾了下层社会的民族主义,可以说是成本最低的民主革命,最早实现这种政体的国家一看效果不错,也就保留下来,这本来是一种中庸的权宜之计,在有君主的社会为避免流血革命是个没办法的办法。就连中国的新领导都说: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那么从来也没走过的路就更不是路了。所以这恢复帝制的请愿,不过是场闹剧而已。

左边这幅有美化之嫌但并未失真,右边这幅完全是按原貌绘出,应该是最真实的













左边“太祖遗像”是孝陵陵寝中与马皇后并列的画像,右边英姿勃勃的是挂在明孝陵正殿的
















前朱总理不仅是大明皇室后裔,也继承了太祖基因



















最后编辑时间: 2013-05-28 11:33:45

--------------------------------------------------------------------------------

全部跟贴
ding bjxz [0 b] 2013-05-28 08:33:01 [点击: 16] (1264563)
哈哈,精品之作,螺兄哪里考证如此奇妙? 唐夫 [108 b] 2013-05-28 07:13:22 [点击: 36] (1264547)
前总理朱镕基不仅是大明皇族后裔,而且继承了太祖基因 博讯螺杆 [286 b] 2013-05-28 01:59:03 [点击: 123] (1264506)
请螺杆将此文转连线。谢谢 老王社长 [0 b] 2013-05-28 10:20:48 [点击: 12] (1264577)
二者相似度70%以上,按说朱家打了天下,这么多代 gpib [55 b] 2013-05-28 07:20:27 [点击: 48] (1264551)
杆爷太油菜,绝了! 踏并 [0 b] 2013-05-28 05:09:37 [点击: 22] (1264520)




毛泽东本来是个地富分子


毛泽东本来是个地富分子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是按阶级成分来判定民众革命性的:
“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毛泽东选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共1950年土改时颁布的《政务院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中,明确定义了什么是地主:“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的劳动,而靠剥削为生的,叫做地主。地主剥削的方式,主要是以地租方式剥削农民,此外或兼放债、或兼雇工、或兼营工商业,但对农民剥削地租是地主剥削的主要方式。管公堂及收学租也是地租剥削一类。有些地主虽已破产了,但破产之后有劳动力仍不劳动,而其生活状况超过普通中农者,仍然算是地主”。(一九五○年八月四日政务院第四十四次政务会议通过,一九五○年八月二十日公布) 

如果说革命性,那毛泽东的革命性应该是最彻底了,所以他的成分若按革命性来决定,就应该是农民中的无产阶级,即雇农或贫下中农甚至是流氓无产阶级。但事实正相反,因为他的阶级定义是以财产划分的,那么毛泽东的家庭成分起码是在富农之上。这有1936年毛泽东与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为证:“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只好去当兵。他当了好多年的兵后来,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攒积下一点钱,买回了他的地。这时我家有15亩地,成了中农,靠此每年可以收60担谷。一家5口一年共吃35担——即每人7担左右——这样每年还有25担剩余。我的父亲利用这些剩余,又积蓄了一点资本,后来又买了7亩地,这样我家就有“富”农的地位了”。(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12月版,第105106页)

毛泽东这么革命的领袖,应该是苦大仇深的无产阶级才对,怎么会是剥削阶级出身呢?所以就有拍毛屁的权威学者在替毛泽东美化阶级成分,比如伦敦大学政治系美教授施拉姆《毛泽东》一书中,对毛泽东的家庭成分就这样评述:“虽然中国农村非常贫穷,一个人生活稍有宽余,即足以定为“中农”甚至富农,但毛泽东也可能稍微夸大了他家的阶级成分。这可能是因为他从前经常同父亲发生激烈冲突而对他不那么孝敬了;也许是他在1936年想借此说服学生中间的许多富农子弟,他们的阶级出身并不一定妨碍他们参加革命活动。无论如何,不管毛泽东的父亲后来拥有多少财产,他出身贫农这一点肯定对其家庭有深刻影响……(斯图尔特 R 施拉姆:《毛泽东》,红旗出版社19888月版,第12页)

当然在国内,毛左们也都认为毛泽东的家庭成分应当是贫农。理由是毛泽东造反之后,在19294月,国民党政府就没收了毛泽东一家在韶山的全部房屋、家产和田地。1950年的土改,是根据解放前3年拥有的家产来划分家庭成分。韶山解放之前3年即为1946年,此时被政府没收的家产仍未归还。所以,毛泽东的家庭成分应为贫农。按这个逻辑,土改后的地主富农失去了财产,就应该划分为无产阶级才对,但共产党的逻辑从来就是双重标准,失去土地的变成了地主成分,得到土地的反而变成了无产阶级!其实叫什么名称不重要,重要的是被掠夺的生命财产的阶级已经成为对抗势力了,对这部分人进行专政的理由就是他们曾经是剥削阶级,这时的阶级划分就不是以财产定义了,是以政治立场定义,剥削阶级只是敌人的代名词。而共产党人有相当一部分领导是出身于剥削阶级,对此,最好的解释就是他们的政治立场变了,是“背叛了自己的阶级”。

而毛泽东本人,如果按1950年土改法令规定,首先毛家是地主无疑,土改时毛父母已去世,毛就是田地的唯一继承人,当时韶山冲的田地还是毛家的,地契也都还在,这地主分子的帽子非毛泽东本人莫属。但据说土改时毛家居然划了个贫农,是韶山冲的农民去朝圣说明这事时,毛感到太难忽悠天下人了,便假惺惺说了句“我家应是富农”,但压根儿就没提这富农分子的帽子还应该由谁来戴?所以这段公案始终是个葫芦案。从情理上讲,土改时韶山冲的乡亲们肯定不敢给伟大领袖戴个地主帽子,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那就只能定个贫下中农,个中原因,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已。

然而,此事在中共党史上还有另一个版本:土改时,毛主席的家庭成分到底应该评什么呢?为此难坏了当时负责韶山土改工作的农会主席乡长毛寅秋,没办法只好写信请毛泽东答复。毛泽东的回复据说是:划分富农,责无旁贷。就这样,韶山乡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把毛泽东的家庭成分划为富农。但是这个版本,从逻辑上推理,显然是编造的,是在美化毛泽东。因为长期以来,韶山纪念馆对前来参观的国内外人士介绍毛泽东的家庭情况时,从来不明确讲毛泽东出身富农家庭,是富农分子,而一直遮遮掩掩,语焉不详的说成是“纯朴的农民家庭(或革命家庭)”。


但是,据美学者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披露:毛家的家境比韶山大部分人家要好。毛泽东童年时,其父毛顺生就发家了,1904年毛泽东十岁时,毛家只有18亩农田,三年以后就增加到了24亩。毛家每年大约要消费掉4500斤稻米,此外还有约7000斤余粮可卖。毛顺生雇了一名长工并开始精明地做起了粮食和生猪生意来赚钱,他还放高利贷。他攒了一笔本钱后就开始买进其他农户典当的土地。毛顺生的家开始变得像模像样了,有一座牛棚,一个粮仓,一个猪圈,还有一个磨坊。(《毛泽东传》胡为雄 郑玉臣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关于“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没收家产”一事,也是个糊涂账。因为,据土改时统计,毛家财产虽然早被政府“没收”,但他家仍然还有22亩田地,按家中五口人算,平均每人占有土地四亩多,而当时的政策规定韶山地区平均每人只能占有0.93左右的土地,此外,毛父还雇过长工,显然还是地主富农。这就有个疑问:国民党政府没收的财产到底是什么?难道不包括土地和房子?农民的财产除了土地就是房子,而毛宅仍然是毛家的,土地还是22亩,那没收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因为毛泽东对斯诺说的家有土地也是22亩,与土改时统计的相符,如果1946年以后毛家再没有购置土地,那土改时统计的土地又是从何而来?显然,国民党政府没收毛家财产一说是个谎言,不过这个谎言编的太离谱,也许是蒋介石后来给毛家平反落实了政策,归还了没收的财产?如果土地被政府没收属实,一直也没“落实政策”,那就只能说毛家在1929年以后又购置了土地,而且不多不少,还是22亩。

众所周知,中国的“第一次国内革命”主要动力是农民运动,因为中国是个农业社会,对吧?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农民起义史。若要江山稳固,就要防止农民闹事。毛泽东出身农民所以也最了解农民,农民最朴素的革命思想就是均贫富。农民闹事,不完全是因为吃不饱饭,而是贫富不均,觉得不公平也要闹事。但是,只要给农民找个出气的对象,他们就会乖乖地听党话跟党走,党叫干啥就干啥嘞。于是共产党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按比例划阶级成份,制造黑五类、红七类、灰三类这个中国特色的种性等级制度,于是就有了团结大多数(95%)打击一小撮(5%),就有了阶级斗争这个“纲”。

在“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高压政治下,谁都害怕自己成为“阶级敌人”,成为“一小撮”(5%)被专政的对象,谁都希望自己是专政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成为专别人政的“领导阶级”(95%)。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皇帝轮班做,明年到我家”的权力欲和占有欲,虽然当不上皇帝,也是人上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咱贫下中农裤子打补丁,可也总比四类分子没裤子穿强多了。而那些有反抗意识的阶层就一下子就变成了百分之五的极少数,本来也是奴隶的贫下中农变成了百分之九十五的“领导阶级”,实质上还是奴隶压迫奴隶,和监狱里的囚犯欺负囚犯一样。好了,这会儿社会就稳定了。

最后还有个问题: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谁开创了农民运动?人们的习惯认识当然是毛泽东,因为毛泽东不仅有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还举办了广州和武汉两处农民运动讲习所,而毛泽东当时是受命于国民党中央农民部指导农民运动的历史细节却鲜为人知。事实上,“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孙中山学习苏联革命的产物,早在毛泽东讲习前就已经开办了五届。毛泽东的发迹,完全是由于汪精卫这个“伯乐”的举荐,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毛泽东看准了时机投靠汪精卫,毛一到广州,汪就给了他一连串要职。推荐他代理自己做国民党的中央宣传部长,成为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五名委员之一。

1926319,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开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才任命了毛泽东任此届农讲所所长。当时,农民运动可谓如火如荼,但最早搞农民运动的并不是毛泽东这个讲习所所长,而是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的彭湃,他才是中国农民运动的开拓者和理论家,中共党史上说彭“在发动农民、组织农民、武装农民反抗剥削压迫、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为我党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毛泽东则称赞彭是“中国农民运动的大王”。但是彭大王最终还是毛大王取代了,一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的地位,就把“农民运动大王”的王冠抢过来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那么当年,湖南农民运动的大火怎么没烧到毛家呢?众所周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痞子运动好得很”,说的就是毛自己的家乡。这里就有个政策问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是陈独秀,而且中共是挂靠在国民党门户上,是以国民革命的名义搞农村土改,而国民党的中高级军官差不多都是地主出身,农民运动过火了,就是革了自己的命,这也包括毛泽东这类小地主富农,谁能革自己的命?共产党里能有几个彭湃那样的败家子?

当时的共产党受总部在苏联的第三国际领导,按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国革命应该象苏联那样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动摇中国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为全面篡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而做准备。但是陈独秀抵制了共产国际的路线,才把农民运动打击的对象缩小在“土豪劣绅”范围,而拥有22亩土地的毛家不过是个小地主,并非名门望族,还不算“勾结帝国主义的大地主阶级”,不然毛泽东点燃的“湖南农民运动”大火一定也会烧到自家头上。农民运动制造了国民党内部的分裂,也引发了国民党清共分共的强烈反弹。可以说,是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保护了毛家,不然痞子们才不管你是毛泽东还是蒋介石。

























2013年7月29日星期一

一块牛排就出卖了巴黎——谈阮次山式的爱国

作者: 博讯螺杆2009-01-13 

一个不是中国人的人,一个抛弃了自己的国籍的人来教训中国人什么叫爱国,这事听来有点滑稽。可这样人的就是层出不穷。远的有杨振宁,近的有阮次山。OK! 今天又冒出来个什么施一功!不管什么功罢,俺就从杨博士说起,如果说杨振宁教训俺们什么叫爱国的时候,那年头咱们还被封闭着,不了解国外情况,还能给他妖言惑众的机会,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谁再想以一个外籍身份来教训中国人什么叫爱国就有点太忽悠人了。可是,确实有些人就是以为咱中国人还生活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就说这个猿面鸟语结结巴巴的阮次山,对自己加入美国籍的解释,也让人觉得此先生对事物的判断异乎常人。据他说,由于爱国,美国政府曾四次将护照送到他的手上都被他拒绝,但是后来呢,他发现美国护照对全球旅行很有好处,这才入了美国籍。他这么讲,如果换在70年代,大概足以令我等封闭的国人敬佩得五体投地。可惜,阮先生说这话的时候,地球已经进入了21世纪,中国人已经有了各种同外界交流的渠道,回国的人也不只他阮次山,况且互联网可以让国人同步了解美帝国主义,再想利用国内外的信息不对称来欺骗中国公众已经不太容易了。谁都知道,美国的入藉程序是先申请才给与,不可能给你送上门来。所以,真实的情况只能是阮先生申请了四次未获批准。不过,就算如阮先生所言,人家政府找上门来请他入藉,他呢,先拒绝了四次,最后仅仅为了旅行方便,就放弃自己的“祖国母亲”而投入美国爸爸的怀抱,还是有点不太地道。祖国母亲总是教育我们“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只为了旅行方便,阮先生先生就认贼作父,是不是太混账了点?阮先生的爱国故事,使俺想起早年听过的一首歌《一块牛排就出卖了巴黎》。在“国籍”和“旅行方便”的天平上,阮先生选择了后者,可见“祖国”在阮先生心中的份量有多少。国内的网友是这样评论阮先生的:

长得像香港人,
说话像台湾人,
忽悠像东北人,
一打听才知道,
原来是美国人!

送交者: 螺杆 于 北京时间 11/13/2006 ()

回答: ZT 我为什么不苛责中国------ 凤凰卫视主持人阮次山 坦克 于 11/13/2006
主题:阮次山这类猿面鸟语的广东福建蛮子,确实是贱得让人恶心。
看看近代(大清)时的中国人什么模样?人类是在进化的,不要回避这个事实。 - 螺杆 ( 238 字节) 11/14/2006 (0) 慈禧贵为太后,可算是当年的大美人,但是照片上的形象实在不能恭维,现代最丑的中国女人也比她好看,这说明“猿面鸟语”本来是我们中国人丑恶的一面,阮次山本人的形象大家可以再观察一番,是不是猿面?我看他还没完全脱离类人猿的模样嘛(按无神论观点)。



以上帖子,惹来一大群五毛围攻,其中攻势最凛厉者非爱国网人“一”先生莫属,只好再写个帖子回应爱国的“一”先生:

“一”是什么?(致阮粉“一”网友)

博讯[海外强国论坛]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一”的解释是: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 意思是说,“一”是最初,是最开始,是最基本。一切都从“一”开始,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从零做起。同样,被现代中国人视为最神秘最科学的《易经》,也是从“一”论起,巽,离,坤,兑,乾,坎;艮,震这些符号,都是由“一”组成。

看到“一”字,就联想起很多成语,把一些成语组合起来,就是一个最经典的爱情故事,比某明星大腕的自传体小说要精炼的多:

一本正经,一见倾心,一日三秋,一掷千金。

一丝不挂,一马当先,一张一弛,一孔之见。

一泄如注,一钱不值,一枕黄梁,一面之词。。。。。。

中国汉字的绝妙,由此略见一班。

“一”也是老大的意思,有“一”就有“二”,一把手二把手,总书记副书记,一正两副,是“领导班子”中最大的领导。不过,在中国民俗中,“老大”“老二”由此类推,直到老八老九的系列,除了兄弟排行上的用场,还用在男人的身体上,比如“老二”,就是相对脑袋这个“老大”而言的,其重要性仅次于脑袋,由此演伸为“小弟弟”,就是阳具。

其实把阳具说成为“老二”这种比喻是不确的,因为前面已经说过“惟初太极,道立于一”。人是上帝造的这没错,但人的繁衍却是从精细胞开始,这个精细胞就是“一”。从显微镜下看,每个精细胞的形状,不管它怎么游动,也是“一”,再看看阳具的形状,不论是人的,还是动物的,也都是“一”,是个能挺然傲然的暴怒的,一见到“奸”字,不管是通奸,强奸,还是汉奸,就瞬间竖立起来的“一”。

接着,还有跟帖谩骂:

倭狗裸姦被閹是事實!倭狗都自閹,吳三桂閹成成玉環還有淫聾閹 - ( 0 字节) 07/24/2013 (58602) (6)
那就再说说“阉”:

说文解字:阉(再致阮粉“一”网友)

博讯[体育论坛]

“阉”是个意会字,在古体汉字中,“门”里边有个大“龟”,“龟”在古代语言中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爬行动物的龟,乌龟,鳖,甲鱼,也就是王八。一个是男性生殖器。《水浒》和《金瓶梅》中,都提到了王婆给西门庆拉皮条,说男人要有“驴大的行货”,这个行货,指的就是男性阴茎,也叫龟子。所以西门庆说:“我小时在三街两巷游串,也曾养得好大龟子”。意思是说:我呀,从小就在发廊啊夜总会啊那些地方鬼混,所以鸡鸡也锻炼得又粗又长。

那么按字面看,把龟关在门里,外边就见不到它了,这就隐寓了阉割的意义。因为中国古代的太监,小时割掉的阳具要保存起来,这里还有说法,它要放进一只小罐子里,再把小罐子放进一个佛龛里,当然里边是没有佛的,如果家里太穷,那就藏在自家的房梁上。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扔掉的,死的时候要全尸,这时候那个盛有自己阳具的小罐子就随葬了。龛是有门的,里边放着阳具,就是“阉”字的全部解释了。

我在旧文《“一”是什么》中已经论证了“一”就是阳具,根据上文的意思,阳具呢也就是龟,因为A=B,B=C,所以A=C,因此“一”就是王八。再说说龟头这东西,这个龟头,大家怎么理解都行,反正都是一回事儿。中国人很讲究食疗大补,中国拿奥运长跑金牌的马家军,据说就是天天喝“王八汤”,那个教练马俊仁为此还申请过专利。但是真正大补的是王八血,据说治肺痨(肺结核)有奇效,而且要生喝,怎么生喝呢?就是把龟头一刀剁下来,放血。但是想斩王八的头可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它一缩进龟壳里,你就没法了,除非一大铁锤砸它个稀巴烂,成了肉酱了,那还怎么生喝呢?

但是人比王八要聪明的多,因为甲鱼这东西它有个习性,一口咬住什么东西就再不放松,于是就拿一根筷子逗它,逗着逗着,就被它咬住了,OK!往外拉,反正它也是不松口的,拉长了脖子之后,一刀斩下去!何等畅快。

所有跟贴:

倭狗裸姦,你老婆很崇拜一,家裏藏得不少,有空就晒給網友看 - 一 ( 0 字节) 07/26/2013 (0)
一是讓你老婆快槳的陽具 - 一 ( 0 字节) 07/26/2013 (0)
一是讓你老婆快槳樂的陽具,不以王八為恥反以王八為榮就是你這種倭狗 - 一 ( 0 字节) 07/26/2013 (0)
一是讓你老婆快樂的陽具,不以王八為恥反以王八為榮就是你這種倭狗 - 一 ( 0 字节) 07/26/2013 (0)

关于王八,中国人还有发明:




马俊仁奥运专利:冬虫夏草王八汤

冬虫夏草甲鱼汤

具有滋阴功效,适合瘦弱、干渴、内热、受过放射线治疗者食用;又具有补肾生津,强筋骨功效,适合运动员或体力劳动者食用。
食材:甲鱼1只,洋葱1个,胡萝卜1个,胡椒、生姜少许,大葱1根,盐少许。天然调味料少许,鸡汤1200毫升。
药材:冬虫夏草5克,续断30克,五香2个,大枣5个。
1、将所有材料洗净,待用。
2、把续断装进麻布袋。
3、把材料放进内锅,倒入鸡汤。
4、盖上内盖,再盖上压力盖并拧紧。
可放进麻布袋里,挤出汁儿,按嗜好放入盐食用。 
中国著名的马俊仁教练经常给他的运动员买甲鱼煨浓汤喝,既补充了营养又能很快解除疲劳,恢复体力。

跟帖选:

各位網友,去倭狗裸姦家的恩客有免費王八湯飲,不過大家工作時要勁 - 一 ( 0 字节) 07/26/2013 (0)
王八湯就是你這種倭狗給你老婆的恩客飲的湯 - 一 ( 0 字节) 07/26/2013 (0)

2013年7月24日星期三

从“不宜录取”到揭档案

从“不宜录取”到揭档案

先生谈到文革时造反派从学校中抄出了“不宜录取”的印章。这种印章,当年在每所高中都有,也的确是方形的木印章,加盖在档案中的个人鉴定上。每个学生从高中毕业时就建立个人档案,之后要伴随他一生。已经考上大学的,档案会随他进入大学,没有考上或“不宜录取”的,档案会保留在母校,随时由接收单位的人事部门调走。城市的每个企事业单位和农村的乡镇一级政府都有档案室来保管个人档案。

决定一个考生“不宜录取”的权力在班主任和团支部(或团小组)。这里我要说的是,这个“不宜录取”并不单单是指那些“出身不好”的考生,即使是出身不好,但只要他的父母是“革命干部”,本人政治表现好,那么即使是地富出身也是问题不大的。因为当时的家庭出身是从祖父辈算起,即土改时定性的成份,但在四清时又有重新定性,对革军革干子女则从父辈算,那么即使祖辈是地富,他们的家庭成分也变成了革命军人和革命干部。这样可能不是很公平,为什么对平民子女要上溯三辈论成分,而对革军革干子女却只上溯两辈呢?想不通吧?这就是特权。

这个“不宜录取”的蓝色印记,不仅是考不上大学的问题,而是你今后的一生都要被打入另册,它将直接影响你的就业,所以一般中小学校招收代课老师不会接受你,国企大厂矿也不会接受你,只能在“五小企业”干合同临时工,别的出路就只有边疆和农村了。对一个无辜的青年学生为什么要这么阴毒苛刻?这是当年的阶级斗争形势决定的。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大饥荒造成的天怒人怨,激发了青年人的反抗意识,当时全国各地的高中生群体中都涌现了“裴多菲俱乐部”式的秘密组织,我有个亲属的孩子就在他的学校组织了一个“中华义气党”,同党是几个经常用矿石收音机“偷听敌台”的同学,很快就被公安机关破获,被定性为反革命组织,统统都被抓起来判了重刑。因为出身好,我们这些社会关系也没啥问题,他才免了一死。

在中共公安内部都有内参和通报,密切关注各高中学校的思想动态,而班级中的积极分子团干部,也都有监视落后学生的组织任务,专门收集他们的“反动言行”。所以这个“不宜录取”,并不只是针对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的学生,而更主要是针对反动学生的。当时有很多自认为学习好“根子正”的考生对自己竟然没被录取很恼火,就回家里向父母兴师问罪,刨根问底的追究父母到底在“旧社会”干了什么“坏事”?整的父母也张口结舌,无所是从。他们哪知道自己平时的言行早已被记录在案,不被录取是因为在个人鉴定中盖了这个蓝色章子。所以出身好与不好是一个条件,个人的政治表现则是更重要的条件,这个政治表现当然也包括了师生关系,如果和班主任关系不好,平时总顶撞,还持才凌傲瞧不起那些团干部,那就惨了,注定是政治落后思想反动的学生,“不宜录取”早在高考前就定论了。当时的党宣是“有成分论但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上面说到了个人档案,我所见到的个人档案居然有半尺多厚者,都是中共党员兼“历史反革命”简称历反,一个是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朱夏,曾是满洲国时的奉天日报社长,还有一位马列主义教员叫陈梦非,曾是中统特务,能双手写一笔小楷,一气呵成几千字不错不漏一个,作得一手古诗词,都是绝顶人才,现在知道他们都曾是“白区干部”,在“旧社会”里都“历史复杂”。还有个罪名虽然不小,但档案却少得可怜的校工杜超,是国民党的“建军上校”,档案里有蒋委员长签名的委任状,这没有假。但他这个青天白日委任状却是在国民党撤退时在地摊上买的,当年国民党为了扩军,发放了不少建军司令之类的委任状,给你个委任状自己招兵买马,据说只要成建制了就会配装备军饷,杜超将军一个兵也没带成,就当上了历史反革命。其实这些都是普通档案,只对普通人保密。如果是真正的特务,档案都在公安那儿控制着,叫“内控对象”,造反派根本就没法见到。

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以上的老师们怎么会成为文革祭旗的首批牛鬼蛇神?这要从批“三家村”说起,文革最初是从批《海瑞罢官》等“大毒草”开始的,批了一大气毒草然后就是批北京市委,文革开始落实到本单位的阶级斗争,由校党委发动党团积极分子文革小组查阅老教工的个人档案,根据档案记载的历史和结论,贴出大字报揭发“牛鬼蛇神”。好了,原来的地下党员地下工作者一夜之隔,全变成了“历史反革命”。接着,和以往的政治运动一样,工作组进驻了,又开始“砸开党委阶级斗争盖子”,合着校党委也与各级党政机关拧成了“一根又粗又长的黑线”,那些前校党委的红人,党团积极分子们摇身一变,又成了工作组的红人,转过身来咬起了校长和书记们,还是继续揭档案,各专业的老教师们,只要历史上有一点问题,就成了新一拨的“牛鬼蛇神”,牛鬼蛇神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到了红卫兵兴起那天,老教师中已经没好人了。

居委会也是有个人档案的,都在派出所那里,所以红卫兵抄家都是有选择的,是由居委会和派出所提供档案中的个人信息:别看表面上穷得叮当响,那可是旧社会的大阔佬,别看是个穷寡妇,那可是国民党大官小老婆。我就目睹了老红卫兵们在当地居委会的配合下抄家,逼一个可怜的胖女人交出“电台”,一边批斗一边打,那女人只好撒谎说电台埋在鸡窝下,众人一轰而去挖电台,挖了半天也没有,再回头打这女人,女人说哎哟别打,我记错了,电台是埋在煤棚里,众人又一轰而去挖,一无所获再回来打,就这么一直折腾到天黑。人们怎么会一口咬定她有电台呢?原来除了档案记载,抄家中还抄出了她一直保留的与国民党军官丈夫的合影,因为丈夫跑到台湾去了,所以她一定是个女特务,一定有电台!至于砸庙烧教堂,打杀流氓,敲锣打鼓的斗破鞋,那就更是老红卫兵们的辉煌战绩了。不过都与揭档案无关,在此就不赘述。

对共产党建立档案整人这一套,我老父亲有个生动的概括:共产党就是让每个人的历史都有污点作为把柄,那么你若不听话不老实,就在运动中抖落(揭发)你的历史问题,踩住你的尾巴,斗争你。

最后编辑时间: 2013-07-22 22:09:00

2013年7月14日星期日

现实版的襄公之义


作者: 博讯螺杆  2013-07-11 17:00:22  [点击:144]

宋襄公很诚实,很义,结果是吃了败仗。春秋无义战,不过是历史传说,现代版的襄公之义就是国民党没斗过共产党的无义,结果是一败涂地。今天又出了个现实版的襄公之义,拿一个成功女人的回忆录说事,还是无敌派“不能用谎言战胜谎言”的老调重弹。这个襄公之义是由“打假”引起,听说是专门“打假”的方舟子起的头,还有个什么eddie为之专门办了个讨伐网页,这两位都是什么东西?相信网络上的自由派人士都很清楚。方舟子,人们都知道,就是利用中国网民喜欢围观、非理性、轻信盲从、敌视一切成功者的特性,有选择地对一些没有掌握公权力,但又知名度相当高的人进行“打假”,这不会给他带来任何风险,还能搏得江湖声望名利双收。至于那个eddie,不提也罢。

我的主张是,凡事自有公论,对傅萍回忆录可以不认同,但不宜跟随中共炒作打假。再则,傅萍也不是民运人士,也没有冒用民运名义,她成为众矢之的,是因为她的身份地位。中共之所以下力气围剿傅萍,要害就在于“远道的和尚好念经”这个挟洋自重效应。中国人的故事在中国由中国人来说没人相信,让一个老外说,就深信不疑了,反之傅萍的书也是一样,她是中国人,在美国用英文说中国人的故事,信不信是美国人的事情,和中国人有什么关系呢?和中国政府更没关系,如果没有重大利益冲突,犯得着大动干戈?民运人士犯得着跟着一道起哄架秧子?是想扮个什么角色呢?

我一点也不关心傅是否骗子,换言之她是否骗子与民运没半点关系。我只知道她是位有成就的女人,在中国有过苦难的童年和受中共迫害的经历,又因为她进了白宫,她的言论对中共的国际形象有重大杀伤力,最希望她闭嘴的应该是中共,这就够了。中共及其帮闲们以“打假”为名攻击她不奇怪,奇怪的是自称是中共的敌人居然也起劲地攻击她。

这事儿不在于傅说的是真假话,而在于拿这事大作文章的原因。类似的夸大事实编造故事可以说俯拾皆是,很多悲惨故事也并非普遍现象,但是所有的故事有了个案就足够了,比如广西吃人,全国并没吃人,但它已经足够证明文革吃人这个事实,这个事实不是用广东没吃人就能否定的。中西方文化不同,那么中英文翻译过程中也就有偏差,产生了妖魔化中国的作用。现在中共正借了文革已经成为历史的时空现象来为自己的罪恶形象“拨乱反正”,傅萍的回忆录就是个突破口,一些所谓公知们也纷纷上窜下跳的“打假”,这本来应该引起自由派的注意和警惕,而有些民运人士却在自作聪明,自以为公正诚实,也跟着起哄谴责傅萍说“假话”,其客观后果是在自己否定自己,如同那些白痴傻逼们作证“天安门广场没死一个人”所产生的恶劣作用一样。

有人会说,揭穿谎言的动机是正确的,但是公众可看不到你们的动机,他们看到的只是效果。据我所知,近年来很多所谓中国的“政庇难民”(其实是经济难民)都是编造了自己受中共迫害的故事,有说自己是法轮功的,有说自己是受计生迫害的,有说自己是家庭教会基督徒受迫害的,总之未必都是真话。但自由世界为什么相信?前提就是这些迫害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而且是普遍现象。西方人不是傻子,假话也要编得有逻辑性才让人信服,正是因为有大量事实为依据,所以逻辑是成立的,大部分“难民”的假话也就被移民官采信了。

西方人关注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中国人关注“水深火热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道理,就看哪一方有事实依据,合乎逻辑性,如果斯诺灯是以深受压迫为理由到中国申请政治庇护,把自己的子女都送到西方去享乐的中共,能信他的鬼话吗?因为逻辑上不通。这些道理是不言自明的,至于有没有“五马分尸”或“轮奸”?一个是中英文翻译问题,另一个就是基本事实已经存在的逻辑问题,纠缠它们是否发生在傅一个人身上,已经没有多大意义。

中共紧锣密鼓打傅萍的假绝非偶然,这是一场反宣传攻势,这之前,先是在反法轮功那条战线,打了个山东大法弟子“伪造”酷刑的假,接着就有五毛假冒法轮功学员到处散发文章反对“撒谎造假”。这边厢再打傅萍的假,随之五毛也积极跟进,还专门建立了一个网站。之所以选中傅萍,并非只是一本书的问题,是因为她的身份很显眼,进入了白宫,其言论对中共国际形象的影响至关重要,另一个因素,就是傅所开发的3D打印尖端科技被中共觊觎,试图通过这一压力逼使她就范以求合作。

六月末,也即上周,傅萍通过电话接受了《南华早报》的采访,承认书中某些细节不准确,“当时红枫社没人被捕或入狱。我们当时承认了错误并表示悔过。”她还说:“我写了部回忆录,那是我(30年前)的回忆。如果有人说他们的回忆不一样,我不会说他们的错。这只是记忆不同。”

除了以上问题,还有苏州大学的刘某“澄清”:他才是当年的“异议分子”批评了当局教育路线,没傅的份。但这至少是承认了这一事件不是傅的编造,只是责任人属的问题。傅应该不是白痴,她的书是要出版的,苏州大学的人是能看到的,没她的份她能编造出来吗?至于被捕和入狱,那不过是夸大了情节,但这事件被追究和处理却是个基本事实,怎么能算造假呢?反正傅是一张嘴,苏州大学是几十张嘴,光是唾沫就把她淹了。现在民运这边又加上了几张宋襄公的义嘴,多了几口唾沫,还振振有词曰“站在真相一边”!

傅回忆的年代并不久远,就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相关人员还都健在,所以中共可以发动苏州大学来进行反击,动员这样的反击力量并不难,因为谁都要保住饭碗。苏州大学算个什么?与傅萍出书产生同样效应的是李志绥的回忆录。毛泽东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应该不存在保饭碗的顾虑,李志绥书出后,他们不也是联名反击李志绥的“编造谎言”,大骂李是骗子吗?而且此事还闹了很久,李也不明不白的死掉了。那么,即使李的回忆中真的有夸大事实之处,我们是应该站在李医生一边?还是应该站在汪东兴等内侍们一边?如果说是应该“站在真相一边”,那他们都是内侍,都自称掌握真相,我们到底应该相信谁呢?所以这并不是糊涂问题,而是个政治立场问题。

关于傅萍的书,最有争议的就是“轮奸”和“五马分尸”。众所周知,傅的书是英文写作的,翻译成中文后就会有偏差,反之也是一样。英语非母语者的英文水平参差不一,其表述的一些中文概念很难有精确的英文定义,更不要说英译中或中译英这个过程有多少偏差了。另外,被轮奸可能不会发生在傅身上,五马分尸可能也不是她亲睹,但她并不是史学家写学术论文,她是在写传记一类的文学作品,而且这类事实在文革中也并非绝对的没有,吃人事件更比这些要惨烈的多。类似于一个女孩子被多个流氓猥亵或轮奸,将“阶级敌人”用牲畜拖死,这种事在文革中发生并不奇怪,先前在农运和土改时就屡见不鲜了,有什么可令人惊诧的?用苏州大学刘某的话说:“纠正文革错误是必要的,但不能像傅苹那样造假。”啧啧!反人类罪在御用文人嘴里变成了“错误”!傅不过是夸大了事实,况且其中还有中英文翻译误差,就成了“造假”!真是亩产万斤的传人,呵呵。

前头说了,中共当局发动一所大学攻击傅很容易,因为没人不想保住饭碗,让它怎么搞它就得怎么搞,发动傅的母校搞臭她,这叫“对症下药”,先前攻击李志绥也是发动了毛泽东生前的内侍们:我们是毛身边工作人员的绝对多数,你李志绥毕竟是一张嘴,看人们相信谁?结果呢?恰恰是李太医的一张嘴战胜了众太监们的数张嘴。

现在的中国大学就是那么回事儿,是中共洗脑教育的最后一座堡垒,一管窥豹,看看孔庆东吴法天马楠孙维们是什么德行就全明了了,谁还能相信帮闲竖儒们的几张臭嘴呢?所以中共觉着还是没取得围剿的预期战果,那就发动另一条战线,请民运人物来帮忙杀毒,这招据说挺灵验的,在六四那会儿就用过,比如袁木和张工说“天安门广场没死一个人”没人信,但是由刘晓波们来说,那就事半功倍了,还有法轮功指控的苏家屯活摘集中营,也是由民运大佬出面替中共辟谣,等等。依我说,这些人是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了?

苏州大学扬言对傅萍提起诉讼纯属鬼吹灯,没有任何法律意义。如果我是傅萍,我就不会理睬来自国内的攻击和威胁。如果必要的话,只对来自同仁的质疑进行澄清,向谁道歉?道什么歉?再说,民运宋襄公们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指责傅萍撒谎的人纯属吹毛求疵小题大作,犯得上计较一个女人写的书吗?照此逻辑,那莫言的一系列小说不也成了夸大事实编造历史?有谁指责他撒谎了?如果傅萍“道歉”,那实质上就是为中共否认文革暴行帮了大忙,一叶障目,今后谁再有文革吃人之类的回忆文章,就都成了夸大事实或编造历史了。

有人摆出一付貌似公正的面孔来“以正视听”,急三火四的帮中共“辟谣”,好象这天底下就他们才是文革见证人似的,与那个刘无敌替中共作证“天安门广场没死一个人”的逻辑同出一辙,真正搞笑!所以,在傅萍事件上,如果海外民运也跟着中共瞎起哄,那就是上了大当,多年来,民运腕级人士被“正义绑架”,为中共添柴加薪已经不是一次了,联名谴责王炳章,支持申办北京奥运,还有反“邪教”,鼓吹无敌论和宽恕论。。。。等等,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把球射进了自家球门。

2013年7月1日星期一

文革中流行的新魏体

文革中流行的新魏体字

 2013-06-18 10:07:08 [点击:1063]

小时候,喜欢看电影,从字幕上最早看到了新魏体字,老电影的字幕都是手写的,(那时候没电脑制作字幕),这种字体给人一种亲切感,于是我就模仿电影字幕学起了新魏体字。其实,今天回头再看那些字幕,手写功夫也是稚嫩的很。而且那是一种钢笔字,并非正宗的新魏体。后来学校写黑板报,出校刊刻钢板什么的,我都是写一笔流利的魏体字,这要比别的字写起来快,而且耐看。再后来,就成了抄写手,老总们晋职称的论文和公司招标文件什么的,都请我抄写。这可要有真功夫了,不然钢笔和碳素墨水写成的字是不好修改和补充漏字的,那时候还没有现在用的白色涂改液,所谓涂改液是用来修改蓝墨水的,对碳素墨水不起化学作用。老总们的论文一般都是上万言,还错字百出屁话连篇,我连抄写带编辑纠错,一气呵成,极少有错字漏字。

新魏体,是相对于老魏体而言。老魏体也叫魏碑体,顾名思义,就是南北朝时北魏流行的石刻碑文体,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字形朴拙险峻,舒畅流丽,虽已开了隋唐楷书先河,但此时还近于隶书体。因为汉字的演化就是个从繁到简的过程,最早的汉字是象形字(甲骨文),是在画字,后来规范成籀文(石鼓文也叫大篆)和钟鼎文(金文),然后秦始皇“书同文”统一成了小篆,但篆文写起来还是象画画儿一样麻烦,文字本来是表达语言的,那么古代汉字因笔划太多书写太慢,就只好用文言了,所以文言并不是日常生活用语,它尽管简练,书写还是不够方便,比如王侯将相的管家们要记流水账,那边的高粱谷子等着入仓,你还在这边画画儿,能跟上吗?于是就开始流行一种介乎于篆隶之间的字,所以从早期汉墓出土文物竹简上看,篆书的笔划有了粗细和简化,特别是撇和捺这两笔,开始有了隶书的雏形。

汉墓出土竹简和北魏碑文


后来隶书也不够方便了,就应运而生了书写更快的魏体和楷体,也可以说,魏体字是隶书和楷书的过渡体,行书是在楷体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为了书写速度更快,至于草体字,是在行书基础上又提高了书写速度,龙飞凤舞了,它是在纸张出现之后的事情,纯粹是文人墨戏时专用的字体,不是史官们用来写史的,也不是管家们用来记账的,更不是用来印刷书籍的。为什么魏体字很快就被楷体字取代了呢,这也和印刷术有关系,因为魏体字是过渡字体,它没有楷体字的四平八稳,简单的说就是不好规范化。楷体字可以多人替换雕板或书写,差别不大,但魏体就不成,它是在刻石中产生的,有刀锋形成的固态风格,这是因为从竹简和碑刻时代起,刻字和写字一样,都是由书家来完成,并非石匠。所以楷体字可以演化成宋体,魏体就不能,它只能维持老样子。后来到清代时有个叫金农的书法家,在魏体基础上创造了“漆书”体,算是汉字黑体字的雏形。但规范的汉字黑体却是日本人发明的,是在西方拉丁文的印刷体(Goshikku-tai、Gothic哥特体)的基础上演进的,我们今天电脑中文系统的默认字体就是黑体字叫微软雅黑。

接着说上面提到的“漆书”,怎么叫“漆书”呢?中国古时的漆是用多管毛笔扎成的排笔和扁笔涂刷,在中国书画中,排笔或扁笔也是用来裱褙涮浆糊的,金农用来写字了,另外他还自制了一种浓炼的“金农墨”,写出的字凸出纸面,象厚漆一样油光铮亮,所以叫“漆书”,这可以说是开创了改革传统笔墨的先河。毛笔要用动物毫毛制作,最挺直的是狼毫(黄鼬的毛),而排笔多用羊毫制作,这个笔锋的刚度就远远不及制作油漆刷子的猪鬃了。写过毛笔字的人都知道,小楷宜用狼毫,大楷宜用羊毫,因为羊毫蘸墨饱满,可以写大字,但笔锋太软,如能用羊毫笔写小楷即为书家,即使是大楷,如能大悬腕书写的,也肯定是高手,至于用鸡毫笔写字的,那就更是高手了,谁若不信就试试,用根鸡毛能不能写字?而且你要写的好看才行,不然还叫什么书法啊?因为“漆书”是用羊毫排笔(扁笔)书写,所以字形横粗竖细,撇和捺这两笔就难以收锋,结果大头小尾,如同砖头堆砌,可以说是这种书法的败笔。(见图)



民国后因为引进了西方文化,中文美术字开始时兴,不过我们今天看那个时代的报刊标题封面什么的,那些美术字写的还是不规范,也稚嫩的很,因为没那么大的字模,所以都是手写后再制版。最常见的美术字是“老宋体”,即明清衙门大堂所立大牌子上书写的“肃静”“回避”那种字体,也就是放大的印刷字模体。这种字体是从颜体字演进的,特点是横细竖粗,浑厚老成,工整方正,看了这几个字想不严肃也不成。我小时候在家练字,被当过前志愿军英雄的表哥看到了就说:你天天临这些破帖子有什么用啊?什么柳体颜体的?应该学习美术字嘛,那才能更好的为工农兵大众服务!于是就手把手的教我写老宋体美术字,还特意送了一本《怎样写美术字》的小册子给我。其实,我写的美术字要比他好得多,但是要尊师爱长嘛,所以还是很谦虚的连连点头,接受他的教诲。

真正的认识新魏体是在文革时,串联时看到天津上海的街路牌,还有火车站的站名都是新魏体,特别是蓝底白字的街牌门牌,令人耳目一新,不过作为文革大标语的字体,一开始它并没有广泛流行,因为没有书法功底的人写不好这种字,楷体字也是这样,没那么大的毛笔,否则只能描字,不适合现场即时书写。文革中最流行的是黑体字,反而不是什么老宋体或楷体。因为黑体字的特点是笔划一样粗,大方醒目,最主要是人人能写,写的不规范也不要紧,谁都认得,真正是大众化的字。黑体字的流行,也是由于西人油画笔和油漆刷子的引进,比如一号油画笔也叫大板刷,相当于三寸宽规格的油漆刷子,是用上好白猪鬃制作的,它和墨汁一样,都是文革中销量最大的文具,用这种大板刷书写练习新魏体字是最合适的。文革到了中期,各界人士各色人等都卷入运动了,其中就有书法家,所以魏体字和隶书体也就开始流行了。

大板刷书写新魏体的要领是,横笔不平直,要右上略斜,除个别字,字形多为横向扁长,同一字中的相同笔划不能重复,比如众字,有三笔撇和捺,都写成一样就成了机械呆板的美术字了,特别是大捺这一笔,尽管它最能突出新魏体的风格,但是不能滥用,否则就成了几只大脚丫子。这笔捺划,也是新魏体字中最难学成的,写不好它就还是大脚丫子。还有,每字中的最长横笔,它是自然波形的,弯曲的不能太明显造作,起笔时要收起笔锋,落笔时要重重的一顿,这和用普通毛笔书写是一样的。再就是撇,当用回锋时则用,不当用时也不能滥用,不然它和捺对应起来,就成了猪八戒的两只耳朵。新魏书还有个重要特点是牛字头和三点水旁的连写并笔,例如“生”字的起笔,它是从隶书写法直接传承过来,而三点水则是结合了行书写法,那么用毛笔书写不成问题,但是用板刷书写就要讲技巧了,所以起笔要轻之又轻,折笔时要自然的连带。

上面说的是书写大标语,它不是书法不算艺术,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在平常练习新魏书时要忌用板刷,还是要用大号毛笔,最好是羊毫大提斗笔,和其它字体不同,书写新魏体偏偏要选用制作不精的毛笔,因为需要它在笔锋展开后如扁平的板刷状才行。另外新魏体字的主要风格是外方内园,勾划突出,比如“习”字,外廓是方角的,内廓则是圆角,折勾笔划,要与最后那一提笔构成均衡。而且每个字都不能四脚齐,要有一定扭曲,整体向上右斜,但不等于失去重心,就象一个人单腿站立一样。练习楷体字讲“永”字八法,练习新魏体则不讲这个,它讲的是繁体的“飞”字,如果能把繁体的“飞”字写好,写得耐看了,真象只金鸡独立,欲飞不飞,那就算功夫已经到家。但是做为大标语,就不宜写繁体字了,最醒目的还是简体字。

文革虽然是场灾难,但也煅练了很多美术书法爱好者,文革后期,我画过的中国“圣像”,也就是巨幅毛泽东像不下几十幅,而且是各学校厂矿都争相邀请,要排号应邀,有时还与美术学院的师生们一道作画。至于大字标语(也叫大字块),能够不放格不打稿的书写一个字两三米见方的大标语,这么大的字,当然是直接写在墙上,要一气呵成,不能修改的。每当写这么大的标语时,都有不下百人围观喝彩。有时怕天黑赶上了下班时间,连交通都堵塞了,只好停笔次日再写。除了宋体和黑体,一般都是写新隶体和新魏体,但人们最欣赏叫好的还是新魏体。至于书画展,那更是每展必应,也都是以新魏书作品获奖,可以说是当地有名的新魏书高手了。后来有些地方的桥头碑或公园里立个碑什么的,也都请我去写字,因为不是名人伟人,就不落款了,也没有什么润笔,那年头不兴这个,就是请吃顿饭送点纪念品而已。那些年月,我在原单位就是挂个名,基本是找不到人的,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是被“上头”借调去搞各种展览了,有时还要被借去军博,史博这类大馆,是名符其实的不务正业。现在呢,有了电脑和广告打印机,字库里有了上百种中文规范字体,我这“英雄”也就无用武之地了。呵呵,好汉不提当年勇,就此打住。

最后谈谈新魏书的创始人,这是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最早将老魏体开创成新魏体的,是宜兴人陈禄渊,但这人生不逢时,正当他事业有成桃李满门时,不幸赶上了“新中国”。陈一炮走红是他书写了“上海北站”四个字,当年还被陈毅召见并夸奖过,不过“新中国”并不看重人才,在他的新魏体风靡全国时,上海疏散人口,他所在的单位上海站就把他下放了(大概他也是个钱守为式的人物,属于“阶级异已分子”),放到西安以西的一个小站,远离亲人开始了两地生活,可能是他这人天性孤傲散漫,又是“旧社会”过来人,就没听共产党的邪,偷偷的又回到上海,从此就成了另类。那年头,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知识分子,凡不服从“组织安排”和“国家分配”者,都是边缘人物(今天叫“三无人员”),是城市中的黑户,失业者。幸好是在上海,换了别的城市,他连饭都没得吃。

陈禄渊开创的新魏体


文革期间,也是陈禄渊最潦倒的时候,被造反派雇用写大标语,报酬仅仅是管饭吃。那年头都这样,什么“家”都不值钱,画家书法家们也要经常“走穴”到商店去画广告牌写大牌匾,为的是打牙祭解馋。七十年代时,陈禄渊的字入选了中日书法联展,但始终也没得到他应有的社会地位,仍然是个城市流民,更不要说知识产权发明专利这些东西。例如我写了半生新魏书,就不知道这字体是谁创造的,一直以为是民间书法界集思广益的结果。我习字用的《新魏书字帖》署名,连“著”字都不写,落款是“编者”候殿华,后来才搞清楚,这候殿华本是陈先生的大弟子,此人有点不地道,在字帖前言里,连老师的名字半个字也没提及,简直是在贪天之功。不过这也不奇怪,那个时代,别说是一种字体,诸子百家所有的著作权都一概没有,都是“集体创作”,成名成家的念头是资产阶级思想,要受到严厉批判,很多右派帽子也是这么戴上的。这还是文化艺术界,科技领域那就更不用说了。在这么个极端反智的社会里,怎么可能产生人才呢?
最后编辑时间: 2013-06-18 22: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