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博讯螺杆 中山装与解放帽 2009-01-27 18:32:58 [点击:49]
中山装,一度被老外戏称为“毛式高领服装”,也叫制服或干部服,是中共建政后的官服。上行下效,经历了数次政治运动的中国人特别是城市居民,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包装自己,从着装上来显示自己的革命化。所以文革后,中山装几乎就是国服,除了军装,中山装是中国城市男性的唯一服装。其实,非中国通的老外并不知道“毛式高领服装”的来龙去脉,正象满清的猪尾巴一度被定格为中国人的形象一样。追根溯源,“毛式高领服装”的的正式名称应该是中山装。但毛泽东天生一颗大脑袋,为了谐调比例,裁缝刻意将毛的中山装领子做得大一些。
毛泽东穿中山装,纯粹是沐猴而冠狗戴帽子,拉大旗做虎皮,他为了统战,除了拉孙寡妇做国家副主席,还刻意身着中山装,以示对孙的敬仰。另外,西装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穿的,什么马配什么鞍,孙中山穿西装,没人会觉得别扭,因为他有穿西装的气质风度,这是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决定的,陈永贵齐白石穿西装,肯定不会好看,周恩来或徐悲鸿就没问题,因为他们受过西式教育。根据毛所受的教育、身材和相貌气质,他除了穿中式长袍,也只宜穿着中山装,都说毛是诗人,给他个艺术家帽(带柄的贝雷帽)戴上试试?
所以,人们从来没见过毛泽东的西服革履形象。 为什么叫中山装?因为这种服装款式是孙中山发明的,电视剧《走向共和》结束时是孙中山的的讲演,开篇就讲自己穿着的中山装,几只钮扣代表什么,几个兜代表什么。那么中山装是孙中山自己设计的吗?不是,是裁缝按他的思想精神设计的。这裁缝叫黄隆生,先后担任过大元帅府会计司长,中央银行副行长,中山纪念堂就是他负责筹建的。黄隆生早年在越南开洋服店,是当时河内著名的裁剪师,越南第一个兴中会会员,曾捐出巨款为国内革命党起义购买军火,武昌起义后,黄立刻回国。当时革命党人服装繁杂,洋装革履加长袍马褂很不严肃,有人就提议统一服装。
但到底穿着哪种式样服装最合适?众说纷纭,于是孙中山就委托黄隆生设计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新款式。 黄隆生根据孙中山的要求,参考了各国服装,亲手裁剪缝制了一种以日本学生制服(日本学习英法)为蓝本设计的样品,当即受到孙中山和革命党人的交口称赞,并命名为中山装。孙中山还特地阐述了该服装的政治含义: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理念(平等、自由、博爱)。后来国民党中央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党政官员的礼服,并在宪法中规定: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要穿中山装。
中山装经过简化改进(省略了袖口的收紧和钮扣,扩张了下摆衣兜)后,也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制服。 民国时,尽管西装依然是男人们的时髦服饰,但中山装很快就与之平分天下,加上胸前一枚青天白日徽章,手持文明棍,头戴礼帽,成为党棍政客的特征。比较讲究的高级中山装,在裁剪制作上的难度绝不亚于西装,特别是采用毛料制作时,也要加衬里,前襟也要“起驳”,即用麻布或马鬃加衬达到硬板挺实(后来有了塑胶材料就容易多了),比较麻烦的是上领和上袖,也要象西装那样先套在模具上手针连接稳妥,然后才能上缝纫机,因为毛料比布料纤维伸缩性大,弄不好就两肩就起皱耸起来,再熨烫也不会平贴。至于普通布料缝制就简单些,但四个明兜依然是个麻烦,缝制不好就走形,所以,即使是被服厂的大批制作,也要一一做好明兜位置的记号。
中山装在大陆,后来又衍生出四个暗兜只露兜盖的“人民服”,这是中山装与外国军服款式的混合设计,也是解放军“五五式”、五八式“和“六五”式军服的设计蓝本,改进比较大的地方是学习了满洲国协和式军装的“杀腰”,所以这种“人民服”女性穿起来更合体,腰围想不突出也突出了。“人民服”,也成为八十年代前中国大陆男女老少皆易的“国服”,因为除此而外,穿什么别的式样都是“封资修”。不只是式样,颜色也仅限于黄绿黑蓝,以蓝为主。文革后,是中山装的复兴时期,中国男性以穿着藏蓝色的确良卡其面料的中山装为美,在北京街头,看不到别的颜色,更看不到除了中山装之外的服装款式,因此老外就把中山装戏称为“毛式高领服装”。
为了体现革命化,又为了融进国际社会,和“江青裙”呼应的是,文革后的中国外交人员还发明了一种改革式西服,即小翻领,三只钮扣,后襟不开口,当时叫“礼宾服”,但乔冠华们穿起来活象个魔术师,不扣钮难看,扣上钮更难看,“江青裙”女人不喜欢,“礼宾服”男人也不喜欢,所以不得不放弃这种不伦不类的西服,又改穿了中山装。但即使是这种改革式西服,也只是在北京上海流行了一阵,其它地区因为不够级别,是见不到这种涉洋款式的,举国上下,还是清一色的中山装或人民服。
再说说解放帽,也就是在中国流行了半个世纪的解放军军帽。八十年代前,不管是干部工人、学生农民、街头痞子、少数民族、还有周边小国的共运游击队如红色高棉等,都头戴一顶解放帽,以致成为国际漫画中的“共军”形象特征,可见其中国特色突出。其实,解放帽也是日本学生校服那儿学来的,这种帽型,是十八世纪末日本军队学习法国军帽的演变,一种宽沿的“小盖帽”,小盖帽戴久了,经多次水洗,那个支撑硬圈软化了,“圆盖”就松驰了,结果就形成了新的风格,干脆就取消了硬圈,变成了一种学生帽款式,硬皮帽遮加个帽带,宽沿软顶。 解放帽将日本学生帽的宽沿改良成窄沿,皮帽遮改成硬布帽遮,从四八年开始作为解放军军帽,一直沿袭到五五式和六五式军装。在五五式和六五式之间,还有个五八式军衔制时期,普通士兵的军帽改为苏式船型帽,老百姓叫它牛逼帽。
在四八年之前,内战时的解放军军帽始终袭用国民党军队的德式筒型军帽,就是八路军新四军戴的那种样式,这时国民党嫡系部队虽然已经改为美式军装,但大部分非嫡系部队的军装仍然与解放军一样,为了明显的区分敌我,解放军首先改革了军帽式样和军服颜色。解放帽有很多优点,戴着方便、掖着方便、还可以衬在钢盔里,特别是裁剪制作简单,可以利用军服的边脚料。 怎样戴解放帽也有说头,普通百姓可以正戴歪戴反戴,但干部有干部的风格,这个风格就是从中央首长往下的各级中共干部,都喜欢将解放帽扣在后脑上,如同旧军阀的兵痞,不信你看看开国大典,毛泽东就是扣在后脑上,朱德、贺龙、罗瑞卿等等都是,所以全党服从中央,基层干部也都学习毛泽东,将解放帽象王八盖子一样扣在后脑上,这还因为干部们不必露宿风餐,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太阳也晒不着,工人农民这样戴就不成,不仅没起遮阳作用,而且风一吹就掀掉了。
有人说解放帽是工农红军的八角帽改良来的,这是瞎扯。八角帽是怎么回事儿呢?据中共党史记载,红军“长征”后,一、四两个方面军在西康会师,一方面军称四方面军为“大脑壳”,而四方面军则称一方面军为“小脑壳”。大小脑壳的区别就在八角帽的大小上。原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红军初创时期,红军没有统一的军装,比民国开创时还乱,穿什么衣服的都有,特别是帽子,除了国民党军队的大盖帽,还有戴瓜皮帽和礼帽竹笠的。有些部队为统一着装,制作了一种改良瓜皮帽,即有帽遮的瓜皮帽,因为那时候没条件统一服装,只能先统一脑袋上的帽子。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体现“工人阶级先锋队”的特色,红军采用了苏联式的“列宁帽”,就是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后欧美流行的那种工人帽,但是这种帽子不能正经八北的戴,要歪戴才浪漫好看,可军人不是工人,八角帽也不是船型帽,又大又傻的工人帽变成了军帽,正戴不好看,歪戴又不严肃,总之,它不适宜中国人小而园的脑袋。后来,刘伯承担任瑞金红军学校校长,就命学校俱乐部主任赵品三设计一套校服,赵品三在设计军帽时就考虑了中国人的脑袋大小,结合有遮瓜皮帽,将大八角帽改成了小八角帽,这样,中央红军就变成了“小脑壳”,就是斯诺给毛泽东和江青拍照的那种式样,虽然看起来与后来的解放帽很接近,但在裁剪制作工艺上是截然不同的。
而张国焘领导的四方面军,由于远离中央,消息封锁,就不可能与中央红军保持完全一致。不仅军服是深颜色的,帽子也做成了大八角形,于是就成了 “大脑壳”。但是后来,所有描写红军的电影如《万水千山》和今天的影视作品《长征》中的红军,都是“大脑壳”。因为“大脑壳”看起来还是比“小脑壳”比较美观。再一个原因是,四方面军无论在装备上武器上都比中央红军优良而正规,人多势众,给当时老百姓的印象深刻,所以红军的形象也就定格在“大脑壳”上。解放帽就是综合了大小八角帽和日本学生帽的特点,变成了不大不小,大盔园顶窄沿的式样,成为独特的中国式军帽。
中山装也好,解放帽也罢,都是引进外来文化洋为中用的结果。我比较喜欢中山装,从来没觉得它“老土”,可惜,年轻时购置的中山装现在一件也没保留下来,但是看看自己现在的体型,恐怕也不适合穿着中山装了,还是西装好,可以敞开怀,不会象孕妇一样。解放帽也曾有过一顶,是真正的军帽,不过当年有一次乘坐公交车时,被人从车窗口抢了去,这时车已经开动了,没法下车追回,那年头,小青年时兴抢军帽。
最后编辑时间: 2009-01-27 18:52:07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